查看原文
其他

LAF·主编寄语丨俞孔坚:城市共享是景观要面临的必然趋势

2017-07-12 俞孔坚 景观设计学

时间  2017年6月8日

地点  北京

拍摄  俞孔坚


随着共享单车风潮的突然来袭,城市景观的设计和管理亟待做出迅速的适应性反应。照片中呈现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充满讽刺意味的景象:一方面,无处不在的共享单车连绵数里,占据了大量的步行空间。另一方面,城市园林绿地却仍然坚守自己的“领地”,占据着城市中稀缺的土地资源,而未能为共享城市提供更多的服务。这一现状既是对设计和管理技术的挑战,更是对价值观的挑战。



共享城市

俞孔坚

原文刊发时间:2017年6月


在过去20年中,我买过不止10辆自行车,但如今都已不知去向了。虽然偷盗一辆自行车算不上大罪,但要看管好一辆私人拥有的自行车却绝非易事——这也成为了所有渴望绿色出行的城市人共同的烦恼。如今,这种烦恼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消失了: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和北京大学的每一个校门旁,都有源源不绝的共享单车供我随时使用。这些单车色彩鲜艳,设置简单,扫描二维码即可骑行,一天的费用平均不到一元。虽然一年算下来,在共享单车上的消费可能也足以购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了,但共享单车的出现也省去了我监管的烦恼。


当拥有变成负担,而使用成为目的时,共享便成为优选。尽管把拥有什么和拥有多少视作身份的象征是人的天性,但社会的发展却正不断向“共产主义”时代迈近。可以说,城市本身就是为满足共享的需求而出现的:我们共享空气和水、共享街道、共享市政管网、共享广场、共享花园和公园,也共享语言和行为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讲,共享的程度可以衡量城镇化的程度,甚至文明的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城镇化”也可以被理解为“共享化”。今天的城市可以被视为共享的资源,而互联网则是开发这种资源不可或缺的工具。借助互联网平台,我们可以共享的资源甚至已经包括汽车,以及别人家的厨房或卧室。


如果说对于“城镇化”更确切的定义是人的“城镇化”,或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断趋于文明的、技术化的过程,而非以在城市中建造高楼大厦为重点,那么,国土尺度的城镇化或“共享化”便不可避免,也无需避免。因此,最近在海南提出的“共享农庄”概念,也可以被理解为城镇化的进阶。它代表了一种高级的城市文明形态,通过把高度“城镇化”的人与最优美宜人的自然环境相联系,来实现“归田园”的梦想—这也是中国最先“城镇化”的士大夫们探寻了近两千年的梦想。


而我最想说的是,共享城市,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共享的生活方式,对景观设计学和景观设计行业意味着什么。这并不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景观设计学这门学科和景观设计师这一职业即是共享城市的产物,是为了让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居民能够共享满足身心疗愈需求的理想环境,而逐渐孕育出的学科和职业。大约15年前,我在构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十大景观战略”中,就提出了多条与当今共享需求相关的战略,包括打通围墙、开放专用绿地、建立连续的自行车道网络、溶解公园、溶解城市和将农田引入城市……虽然在当时看来,我的想法有些超前,但今天这些提议正相继实现。这并非是我神机妙算,而是顺应人类文明进步的轨迹和社会发展的走向,这是我们的学科和专业所要面临的必然趋势。随着新的共享资源不断被开发,景观设计学显然会面临更多新的课题,包括如何解决共享单车停车空间的问题,如何满足共享汽车对于城市空间的需求,如何设计共享农庄和共享田园等。共享的生活方式为景观设计学的发展开启了,并将不断扩展其光明的未来。



原文出处:俞孔坚. (2017). 共享城市. 景观设计学, 5(3), 4-7. doi:10.15302/J-LAF-20170301

Source: Yu, K. J. (2017). Sharing Cit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5(3), 4-7. doi:10.15302/J-LAF-20170301




查看本期详细内容请戳这里

回顾上期详细内容请戳【这里】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当期期刊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景观设计学官方微店,查看更多优惠!




《景观设计学》期刊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简称LAF)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俞孔坚教授担任主编。LAF为双月刊,刊号为CN10-1467/TU,ISSN号2096-336X,邮发代号80-985。全彩页印刷,每期主题集中阐述,中英双语呈现。


2014年,《景观设计学》(英文)成为中国国家广电总局首批认定学术期刊;2015年,《景观设计学》成为CSCD核心库期刊来源刊;同年,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交流类荣誉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